今天,我们终于要结束北非游学行程,班师回朝了。
结束之前,参观突尼斯波尔杜国家博物馆,算是对这次游学突尼斯单元人文历史复盘的完美小结。
巴尔杜国家博物馆(阿拉伯语:المتحف الوطني بباردو;法语:Musée national du Bardo),原本为19世纪贝伊在突尼斯市郊区的王宫,是地中海盆地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埃及博物馆后第二座建立在非洲大陆上的博物馆。
除了出土于凯鲁万大清真寺的蓝色古兰经这一著名藏品外,该博物馆的伊斯兰馆还收集了来自北非和小亚细亚的大量陶器。
——维基百科
迦太基3000年考古
首先参观的是迦太基3000年文明的发掘。
这个面具很有名,是因为他的笑容可掬,充满着喜感。这是古代迦太基人避免亡者被魔鬼勾引而戴在亡者脸上的辟邪物件儿。
巴耳·哈蒙:是古迦太基神话中的主神。他也是天空之神、植物之神,形象是一位长有胡须和公羊角的老人。其妻为塔尼特。迦太基在希梅拉战役中战败之后,与泰尔断绝了外交关系,大约在这个时期,巴耳·哈蒙开始在迦太基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现代学者认为巴耳·哈蒙可能是在混杂了闪米特神祇埃尔和大衮而形成的。
古希腊人将巴耳·哈蒙比作希腊神话里的克洛诺斯,古罗马人则将他比作罗马神话里的萨图尔努斯。
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的农神节受到迦太基巴耳·哈蒙信仰的影响。
——维基百科
阿里说:塔尼特,正是突尼斯这一国名的源头。
塔尼特的信仰发源于地中海西部,从马耳他至加的斯。迦太基继承了这个信仰之后,她被等同于腓尼基神话里的月神阿斯塔蒂。
前5世纪的时候,塔尼特在迦太基信仰里的地位很高,是主神巴耳·哈蒙之妻。她还是战神、童贞女神和哺乳女神,另外还是繁衍的象征。迦太基军旗的图案由圆盘和新月组成,其中圆盘代表太阳神巴耳·哈蒙,新月则代表月神塔尼特。
迦太基仍曾使用杀死幼童献祭的方式来祭祀巴耳·哈蒙和塔尼特。这种献祭在迦太基灭亡后仍然存在,直到被罗马皇帝提比略废除为止。
在迦太基被罗马灭亡之后,被等同于罗马神话里的朱诺,并在古罗马各地区得到广泛崇拜供奉与传播。
古代柏柏尔人也崇拜塔尼特。处在罗马统治之下的埃及也受到影响,将塔尼特与战神奈特(安奈,巴力哈达的妹妹,亦为他的妻子,Anat,Anath)相等同。
——维基百科
马赛克镶嵌画
马赛克镶嵌画号称“踩不烂的地毯,永不褪色的壁画”,是腓尼基人记录神话故事、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后来又被罗马人发扬光大。
巴尔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诗人与缪斯》,诗人维吉尔与诗歌和悲剧两位缪斯在一起,是一幅特别精细的镶嵌画,而且有3D效果,制作于公元三世纪。
现藏于突尼斯巴尔杜国家博物馆的一幅公元3世纪时的镶嵌画。画中维吉尔坐在克利俄和墨尔波墨涅之间。来自哈德卢密塔姆(今突尼斯的苏斯)。
维吉尔被奉为罗马的国民诗人,被当代及后世广泛认为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因在《牧歌集》中预言耶稣诞生被基督教奉为圣人。其《埃涅阿斯纪》影响了包括贺拉斯、但丁和莎士比亚等许多当代与后世的诗人与作家。
《埃涅阿斯纪》在中世纪被当作占卜的圣书,由此衍生出“维吉尔卦”。在但丁的《神曲》中,维吉尔也曾作为但丁的保护者和老师出现。
——网络综合
这幅马赛克画以奥德修斯(尤利西斯)为主角在荷马史诗的《奥德赛》中的情节之一。
奥德修斯参与希腊联军献计特洛伊木马,得以攻破特洛伊城。随后凯旋回国却花了很多年。
因为刺瞎了海神之子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的眼睛,故得罪了海神波赛顿,返乡途中他波塞冬派海妖塞壬诱惑他便是这幅马赛克的场景。
这幅波塞冬与四季女神的马赛克也非常有名。
穿梭在各个不同的马赛克展厅房间,似懂非懂的感觉,真是犹如小时候看连环画一样过瘾。
几乎每一幅画、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非常多传奇而古老的故事,诉说了突尼斯3000年各种文明的交汇。
这样的博物馆真的是一本大大的书。我来到礼品店,很遗憾没有找到一本像样的介绍博物馆馆藏作品的画册。
除了阿拉伯语版就是法文版,连英文版都没有,更别说中文了。
我想假以时日,中突交往更多的时候,中国游客来往更庞大的时候,或者会有这样的画册出来吧。
也许彼时我会再来一次。重温突尼斯的3000年历史,重温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
不管怎么说,博物馆算是一个对突尼斯之旅的完美总结。
尽管还是那么陌生,毕竟我终于触摸到了。
再见,迦太基!再见,突尼斯!再见,这3000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