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缩略图

马拉喀什的红色荣耀与蓝色浪漫

[hermit auto=”0″ loop=”0″ unexpand=”0″ fullheight=”0″]netease_songs#:22501120[/hermit]

1、早餐破冰交流

%title插图%num
早餐认识交流会

早餐时间是港大带队老师Amy安排的同行校友们的认识交流环节。

20多位校友自我介绍起来才发现原来基本都是学长跟学姐们,时间最久的甚至有港大ICB中国学院成立之前,更多的都是历届各大专业的校友,皆是业内各自资深成功人士。

轮流介绍完毕,刘宁荣教教授再次发言阐释此行的意义:这是港大ICB成立10周年的专属主题『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游学活动,分别包括了此次我参加的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的游学,春节期间的世界上最冷的南极大陆游学,以及明年7月的世界上最高峰珠峰大本营游学!

%title插图%num
卡萨布兰卡~马拉喀什

早餐结束,一路渐从繁华到荒凉,我们坐大巴车前往摩洛哥最著名红色故都——马拉喀什。

之所以称为红色故都,一是因为向东南进发的马拉喀什处在红色土地上,整个城市的建筑程呈红色;二是因为马拉喀什曾经是战胜阿拉伯人的伯伯尔人建立第一个王朝的建都之所。

2、伊夫·圣·罗兰花园的蓝色浪漫

 

抵达已经是中午,在一顿味道正宗的中餐之后,我们参观第一个马拉喀什的必游景点——圣罗兰花园。

%title插图%num
圣罗兰花园大门口

圣罗兰花园原本叫马约尔花园 Jardin Majorelle,曾是法国艺术家马约尔Jacques Majorelle亲手建造的私人别墅,后又被法国时装大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买下并居住数载。

%title插图%num

如今,圣罗兰花园已开放成为马拉喀什最具人气的景点。

%title插图%num

建园者马约尔在院内大胆的使用冲击力极强的一种蓝色,在马拉喀什灿烂的阳光,和精心培植的珍奇热带植物加持下,变成了一种奇特的组合,梦幻一般的浪漫建筑,从此时尚界有了一个专属的名字,叫“马约尔蓝”,叫“摩洛哥蓝”。

%title插图%num

可以遥想,当年圣罗兰和他的同志伴侣兼经纪人皮埃尔·贝尔热(Pierre Berge),正是将这里视为他们伟大断臂之恋的伊甸园,徘徊徜徉耳语于这人间天堂,寻找出源源不断的创作与设计灵感。

%title插图%num
圣罗兰与皮埃尔

2008年,伊夫·圣罗兰于巴黎逝世,他的伴侣、时尚界的管理天才皮埃尔·贝尔热在葬礼上为伊夫致词。

%title插图%num

“这是我最后一次和你说话,伊夫,我仅可以的最后一次。很快,你的骨灰将跋涉万里,去你最终的安息场所。我对你说着话,尽管你无法听见,尽管你无法看见,可我怎能忘记。”

——皮埃尔·贝尔热

 

行走在院内,我无心流连拍照。

作为直男癌患者一枚,也许永远也无法理解那份特殊的同志之爱。然而这二人的天作之合打造的商业帝国的无限魅力,却让我久久不能自已。

而作为号称红色城市的马拉喀什,有着这谜一样的“摩洛哥蓝”,也更是一种文化包容的特有意味。

3、巴依亚王宫的权游风云

 

接下来是去参观所谓的巴依亚王宫。

说是王宫,其实就是一个类似于满清亲王府的地方!因为听导游讲巴依亚王宫并非是真正的摩洛哥皇室,而是当时权倾一时的大维齐尔(伊斯兰国家宰相称号)穆萨的私邸。

巴伊亚宫建立于19世纪末期,位于马拉喀什,是当时最大的宫殿,其名字Bahia意为“宏伟、光辉”,是以当时修建者穆萨(Si Moussa)的妻子名字命名。

Si Moussa是当时苏丹国的大维齐尔(大维齐尔是指伊斯兰教国家的首相,英语“grand vizier),宫殿用于其私人使用。

遗憾的是,巴伊亚宫的结构设计表现出了当时暴发户的审美,庸俗而市井,毕竟,巴伊亚宫并非出于艺术性与美学而设计的,仅仅是为了大而大,因此也就形成了现在仓促规划的结构和平庸的细节。

网络整理
%title插图%num

我们步入一条不知名老街,从侧门进入到巴依亚王宫,正纳闷门头这么奇怪?导游揭开谜底:硕大的王宫只开放了很少一部分……

%title插图%num

我感兴趣的不是宫殿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这个宫殿主人本身的故事。

%title插图%num

悠然的穿过大大小小的几个天井和空空如也的妃嫔卧室,我们来到主体建筑中最大的宫殿广场。

%title插图%num

这个规模,仿佛正诉说当日穆萨的辉煌!穆萨命运近似于我大清帝国的康熙年幼时摄政的鳌拜,少主年幼时权倾朝野,一旦小小苏丹长成,各方势力的角逐很快便将他暗杀了。

人在物在,巴伊亚王宫也伴随穆萨覆灭而迅速衰落,被洗劫一空,成为现如今的一个大而无当的空壳。

巴依亚王宫,摩洛哥版的《权力的游戏》的见证。

4、红色斑斓的老城区与喧嚣的不眠广场

%title插图%num

马拉喀什的色调最美的体现,也许就是在老城了。

房子是红色的,各种民间工艺商品的店铺,却五彩斑斓!

%title插图%num

尽管西方殖民化严重,摩洛哥人无论男女,面对镜头都是相当谨慎和抗拒的。

而这和同样是穆斯林的伊朗,作为曾经的波斯帝国子民后裔的大方大气、笑靥如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title插图%num

我们从巴伊亚王宫出来徒步在老城区,任何一个举起镜头或者手机的动作,都会遭到对方摆手,或者直接严肃的说no。

%title插图%num

所以不得不抓住一切机会,做一些所谓的“街拍”。

%title插图%num

扛着90-280的长焦,显得太过招摇和引起警觉,所以拿着P30 pro一路做盲拍过来,侥幸收获了几张……

%title插图%num

10多分钟拥挤狭窄的老街徒步,豁然开朗处,正是老城区著名的日落观景地——不眠广场。

%title插图%num

这里有一家著名的观景咖啡店Grand Terrass Cafe,其2楼的露台堪称座无虚席。

%title插图%num

20迪拉姆一小玻璃杯薄荷茶味道牵强,其实本质不过只是门票的“象征”。

谁让它的位置这么完美,这么好勒。

%title插图%num

坐在露台上,整个广场喧嚣无比无数的民间艺人、小商小贩或固定或穿行期间。

%title插图%num

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网上有人说:不来马拉喀什不算来过摩洛哥,不来过不眠广场,不算来过马拉喀什。

%title插图%num

如果你懂人间烟火、民间疾苦,再对比巴依亚王宫里那个曾经权倾天下、盛极一时,最后却被暗杀掉的摄政王穆萨,或者对俗世的幸福有另一种认识吧。

叹:来时欢喜去是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title插图%num

繁华燃烧未尽,夕阳在库图比亚清真寺宣礼塔背后燃烧最后的余晖……

我们集结大巴回酒店啦!

5、伯伯尔人的夜宴

%title插图%num
CHEZ ALI

酒店入住小歇,我们驱车前往郊外的CHEZ ALI晚餐看节目。

%title插图%num
侏儒与巨人

从大门口进去经过载歌载舞、长长的迎宾大道,夜色中一个巨大无比的城堡在灯光中呈现出来。

%title插图%num

城堡前一个巨大的跑马场,这里必然就今晚表演传统文化艺术的地方了。

%title插图%num

尽管我无法正确区分纯正的阿拉伯人和伯伯尔人的区别,但这遥远的阿特拉斯山麓里,分明闻到了浓厚的伯伯尔人气息。

%title插图%num
伯伯尔人包

巨大的圆形帐篷顶,里面可以摆上7、8台餐桌。这里不是“蒙古包”,这里是“伯伯尔包”!大餐便是在此了。

一个小时的大餐时间,细节暂且不表。餐后我们不出帐篷,坐在了表演场外围的台阶座上。

马术、肚皮舞精彩绝伦,依然挡不住我恹恹欲睡……

%title插图%num
伯伯尔人骑兵冲锋表演

突然,暗夜中的伯伯尔人全副武装冲锋陷阵,硝烟弥漫的枪炮声破空而出!

原本睡眼惺忪的我,尽管被震惊了一瞬,慌乱间仿佛看到了千年来伯伯尔人的游牧历史中的穿越劫掠回来……

%title插图%num
嬉戏的样板戏

然而我很快意识到,在现代战争的宏大背景叙事中,伯伯尔人的荣耀也只剩得这夜色中的“样板戏”,来缅怀他们曾经的彪悍勇猛了。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夜宴》……

 

历史是残酷的,马拉喀什的辉煌荣耀不在!

历史是温柔的,马拉喀什的时尚浪漫依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