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耶稣“登山宝训”
20
如果说以色列没有所谓宗教的圣迹,我想大多数走遍全世界、乃至只是周遍中国较多地方的游客,都不会对这块看上去并不怎么富饶的土地产生多大欣赏美景的价值。
事实上,导游诺安就开玩笑说:当年上帝许给犹太人说这是一块流着奶与蜜的土地,就是“骗”了他们。
而数千年来,无论犹太人走遍全世界,看到更好的土地和环境,生活得再美好再富裕,仍然还在坚信这个美丽的“谎言”。
与其说,这是一个谎言,还不如说从那一刻起,整个犹太民族就已经种下了种种精神信念,将自己视为上帝的选民,以超脱这大自然(或曰耶和华)并不慷慨的馈赠,以及自己民族际遇的各种苦难。
也正是这种种的信念,最终不仅仅团结了全世界的犹太子民,更经由耶稣而延伸出了面向全人类的福音。
提比里亚,位于以色列北部区域的海拔1000多米的戈兰高地西面,负海拔达200多米美丽的加利利海湖畔。
如我说言,说是美丽,这世界上有太多比加利利海更美的地方了。
然而,它的美不仅仅在于它是以色列约旦河以西一大片土地惟一的淡水湖,更因为这片土地,曾经是2000年前耶稣初传福音的布道之所。
到提比里亚来,如果你不是正统的天主教徒前来朝圣这些圣迹,便多半和我们一样只是前来度假和参观了。
在加利利海北岸,耶稣早年传道留下圣迹的地方,一共有三座修道院,分别是:八福堂、五饼二鱼堂、圣彼得堂。
诺安说,这里只是天主教的专属领地,对于犹太人意义并非重大。
因为犹太人、犹太教,他们只承认圣经的《旧约》,并不承认后来耶稣生平纪录为主线的《新约》,这也正是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但二者的根本不同之处。
三座教堂规模建制都非常小,但在天主教的地位却是空前的。
八福堂
这是一座用灰白岩石建造的拜占庭式建筑,教堂呈八角形,标志着“八种福”。
八福堂地理位置独立,建立于一座如今称为八福山的高丘之上,因耶稣曾于此传讲“山中宝训”论八福而得名。
什么是八福呢?
诺安找到一处安静空闲的弥撒仪式之地,请大家坐下,然后打开圣经邀请我念上马太福音里关于八福的这一段。
虚心的、哀恸的、温柔的、渴求慕义的、怜恤的、使人和睦的、清心寡欲的、为正义而受逼迫的。
耶稣向世人指明这八种人是有福的,在我等世俗人看来,不就是经历了名、利、权、色、身五重考验之后,依然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人么?
这不正是我们大M家人矢志追求,实现安身立命、内心富足、拥有非凡自由的人吗?
幸甚!我喜欢用更实际的俗世目的来表达和践行我的理解。
也许我们没有高尚目标驱使,却最终因为自我目的完善,而达成了助人助已的命运果实。
五饼二鱼堂
这个教堂大约最早始建于380年,由西班牙朝圣者建造。614年,波斯人摧毁了原来的拜占庭教堂,其确切位置不为人所知。直到1888年,天主教科隆总教区的德国天主教巴勒斯坦协会找到这个地点,于1892年开始考古发掘,发现了5世纪教堂的马赛克镶嵌画,以及4世纪小堂的基础。
目前的教堂与5世纪拜占庭教堂的平面相同。自1939年以来由本笃会管理,为耶路撒冷Dormition Abbey的分院。 (网摘)
五饼二鱼,是当年耶稣的神迹,在福音书耶稣所行的19个神迹中都有详细记的,可见在当时轰动一时。
“饼”预表主耶稣的身体——“耶稣拿起饼,祝了福,分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
“掰饼”预表耶稣要为我们掰开他自己的身体,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舍命流血。主耶稣在这里借此预告自己未来被杀以及人要因此得生命。唯有吃了他的身体,将他接到心里作救主作王的才可得救。
“鱼”代表门徒信念,预表救恩。“鱼”在希腊文中是这样的ICQUS。将这几个字母分开就是:Ihsous(耶稣)Cristos(基督)Qeou(神的)Uios(儿子)Swthr(救主)。
串起来一起就是: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是我们的救主。(网摘)
有人说:所谓“五饼二鱼”,就是以少量的食物,经由耶稣的祝福,分发给成百上千的人吃饱,而且还有剩馀,被称为「倍增Multiplication分享」。
时代变迁,当年的精神信仰化为饼鱼饱腹饥民,如今我们只是使用了全新的商业理念来饱腹现世的人们。
我想,像我这样以商业倍增为杠杆事业的人,来这里算是来对地方,并因此受到祝福的罢。
圣彼得堂
圣彼得堂就在五饼二鱼堂隔壁步行5分钟。1933年由天主教圣方济会在此重新修建。
教堂规模很小,但于天主教却是极为重要的圣地。
原因是教堂内有一巨大的岩石,又被称为「基督之桌」,据说是耶稣复活后向门徒们显形之处,耶稣还在这张桌子上与门徒们一起用餐。
而这个地方,也正是耶稣三次问他的十二门徒之一、后来被尊为第一位教宗的彼得爱不爱他、并要彼得喂养他的羊的地方。
从草创到庙堂,既称彼得堂,从这里走出去,到今天的梵帝冈,已然巍巍二千年矣!
这不正昭示着一个深刻的传承寓意:一个正确地弟子,将其事业宏旨最终无远弗界,建立了全球最庞大的教众体系!
耶稣,为师者,亦当是欣喜的。
三处圣迹,三个不大的天主教堂,我在此踯躅徘徊,眼见着到处是不远万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来到这里朝圣的人,真心很多。
牧师庄重肃穆,用心地为他们举行着各种祝福仪式、传送福音……
在这一刻,想到昨天还谈及的那些中东各个宗教之间冲突的话题与敏感,在我心中暂时消弥。
至少在这神圣的土地上, 此时、引刻,那些虔诚的人都是正在被神祝福的人。
有道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绝对的真理,绝对的真神,在中东的每一个宗教、宗派里,似乎都是共通的。
矛盾的,也许只是人们各自代言的方式不同。
这份矛盾,又掺杂了太多人类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终究,人性非神。即使我们无限接近于神性的部分,无限接近于获得救赎。
这就是人类永恒的巴别塔罢。
此生,我是没机会对如此宏大的课题作更深入的思考了,也不愿意作这许多烧脑的思考。
寄望于简单地相信,似乎看上去是最省事的,却又往往害怕自己重蹈那些可怕的偏见与极限的覆辙。
好吧,既然如此,又何妨作逍遥游。
三圣迹拜谒完毕,收起思绪,我们去加利利海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