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对于古老智慧,都是极其向往的!
一则源于人类的永生的好奇,二则源于文明传承的脆弱。
这一趟,川藏线上的行程,我遇见了我最好奇也最向往的古老文明!
22日,作别德格萨迦土司家的更庆寺和印经院,我们顺着国道317跨过金沙江,算是正式进入了行政意义上的藏地——西藏自治区的藏东门户江达县。天气愈渐恶劣,雷雨交加,道路翻修令路途更加坎坷。
23日,再穿越扎曲(澜沧江上游支流)峡谷抵达昌都休整。
这一路的坎坷,似乎预示着我们即将前去拜谒的寺庙,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
孜珠寺与雍仲本教
24日,我们果断地从国道317下道折向一座并不显眼的桥梁,然后便从山下3800米开始蜿蜒数十道拐,以地板油的方式向上盘旋而上……
在远离人间,根本令人难以想像山脉顶峰之处,一座令我们惊愕不已,宏大而奇特的寺庙终于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正是我们进藏线上第四个重要的节点——孜珠寺,一座雍仲本教寺庙,海拔4800+的雪域峭壁上的奇观!
以我过往的点滴认知,印象中的本教不属于藏传佛教,而藏传佛教却受它影响很深。
然而我身边也曾认识一位汉地女士,自呈是藏传佛教弟子,她口子中的藏传佛教却是正是雍仲本教。
为此,我还曾与她争论过:本教不是佛教,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
然而她却很郑重地告诉我:我是错误的,而且雍仲本教是最正宗的佛教……
念及此番往事,我准备借这个机会一探其中究竟了。
我们停车先去到寺庙对面的山岗上专门修好的观景台,一览孜珠寺全景。
本教有四大神山之说,阿里的岗底斯山、林芝的本日神山、玉龙的梅里雪山,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而在我们眼前的,正是第四大神山——昌都的孜珠山。
孜珠寺背后的孜珠山高耸山峰之间,由于地质原因,形成了2个天然的门一样的穿洞。
孜珠寺前贤大德将其辟为隐修之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无上智慧的建筑融为一体,真是浑然天成。
从观景台驶上向孜珠寺大门,一条拉起来的绳子将我们拦住,路边扎着一顶帐篷,里面坐着两位喇嘛,外面坐着一位老人。
年轻的喇嘛示意我们停车过去。我们心想,这多半是作为景点建制,要收我们的门票了。
意料之外的是,年轻的喇嘛拿起一个银制的大壶,示意我们凹起掌心为杯,为我们酙上甘露水,以示礼赠与祝福!
好吧,怪我们俗人多想了。
接受过甘露,我赶紧从车上拿过来刚好剩得不多不少的三个苹果,回礼给两位年轻的喇嘛和休憩中的老人。
◆ ◆ ◆ ◆ ◆
寺内垭口上的停车处,那里正好是孜珠寺与它背靠的孜珠山一条转山路线起始的地方。
于是,我们开始转起山来。而此番转山,却与过往我们所有转山转经的顺时针方向相反。本教的经筒与转山,都是逆时针的,就是所谓的“反转”。
逆时针绕到山的后背,从最高处的山顶向下,四处挂着经幡,转山道路上一边是刻着经咒的玛尼石堆以及牛羊动物头骨,另一边则是悬崖峭壁。
远远的河谷中,正是我们来时的317国道。
一路之间,险要处,我们不断地发现标注着各种前代大修行者们留下的各种神迹显现。
当然,最精彩处,莫过于那个山峰上的天然形成的穿洞,我们转山之余自然是迫不及待地去一探究竟了。
在这天然的洞穴之中,前代隐者们搭桥载梯,于最早耸处,修了一间吊脚的小木屋。
白云出岫,山风怒吼……
不要说居住其间,只我这样留连一小会儿,已是觉得有些胆战心惊的感觉了。
想我辈大约毕竟还是凡人,尘缘未了,杂念未销,所以不敢远离人世,置己于云端,做这高不可攀的起居了。
一边分享这惊世骇俗的图片,一边有曾经到访过的朋友分享说,这孜珠寺非常古老,市面大多数正常典籍中提及雍仲本教时,也多未提及。
由于历史的原因,苯教这个曾经在象雄王朝时掌握过西藏政教大权的原始宗教让位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到边远偏僻的地方隐藏起来。
孜珠寺其实是现存规模最大、教徒最多、苯教仪轨保存最完整的寺庙之一。
然而这是一座连藏人都感到陌生的寺院。
由于海拔极高(4800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庙之一。且已往道路修整之前上山极其不易,加之又属于如今只有少数人信奉本教寺院,所以极其神秘。
大多数凡人既不得知,也难以企及。
若不是近年来随着川藏道路逐渐好转,藏者各色宗教复兴运动不宜余力地兴起,而又有如我辈好猎奇探幽者的深度旅行挖掘,孜珠寺又岂能于这高天云端之处渐为人知呢?
◆ ◆ ◆ ◆ ◆
螺号声响,铜锣敲起……
正值我们转山结束,来到孜珠寺大殿门口,大大小小的喇嘛们从大殿中涌出。
原来是讲经学习结束,要准备午餐了……
一些年轻而大方的喇嘛们,好奇而友善地与我们打起招呼。对于我和队友用相机手机不停拍摄他们的举动,他们也并不如其他教派寺院那么避讳、计较森严。
见状我也就乘机向他们请教,雍仲本教来历和传承。
原来,在他们的传承中,雍仲本教是最古老的佛教正宗,是辛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教法,是比释迦牟尼所创之佛教更古老的佛教,称为古象雄佛法。
咦……真是怎么一说?
我想到了曾经与我争执过的汉地女士说过的话。不禁在疑惑之间,渐渐对这古象雄佛法的神秘与“正统”开始愈发感兴趣起来。
一位喇嘛甚至也打开手机,中英藏三文对照向我传授不同于佛教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的象雄佛法的光明八字真言:
“嗡玛遮么耶萨雷德”
在半生不熟的跟随他吟哦真言的过程中,我似乎也瞬间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加持,感受到了来自远古象雄佛法的无上法力。
午后的阳光正是炽热,仿佛是来自远古、又仿佛来自天外的佛法智慧的沐浴与洗礼。此刻我的内心一片澄明。
这一路走来,我在不断拓宽自己对于藏传佛教的认知同时,也对各个教派有了一些浅浅的了解。
但孜珠寺不一般的雄奇险峻震撼了我,它背后的雍仲本教比其他任何教派更古老更神秘震撼了我,而孜珠喇嘛们的热情友善与乐于分享,更是简直让我痴醉不已。
孜珠寺,伟哉!壮哉!
◆ ◆ ◆ ◆ ◆
圆满结束孜珠寺的访问,我们继续沿317驶向丁青夜宿。
25号,再入佳境的是,我们穿越另一条没有导航的线路,从丁青穿越边坝,进比如境内……
那里,有一座美丽的萨普神山等着我们。
有趣的是,萨普神山,正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雍仲本教”的神山之一。
时间和天气原因,我们没有能一睹萨普最美丽容颜,但网红贴子里它那极致的美,真心值得我期待再有机会去膜拜它。
姑且就只贴个贴士、分享网上几张美图给大家了。
萨普神山位于比如县羊秀乡普宗沟境内,千百年来一直矗立于此,周围群山环绕,主峰被尊为当地的神山之王。
它的最高峰为6956米,也称“萨普棍拉嘎布”,为藏传佛教中的苯教神山之一。
萨普圣湖由神山千年冰雪融化所形成,自神山山脚延伸,分为两部分,靠近神山脚下的为冰川湖泊,终年不化。
关于萨普神山还有个八卦传说:
一群山峰是一家子。这是萨普神山全家福:
萨普是群山中的最高峰。
从左至右的诸多雪山,依次为:萨普的妻子、萨普妻子出轨后的私生子、萨普的二儿子、萨普的长子、萨普、萨普的女儿。
其实右侧还有萨普的医生等山峰。
下面几张有我自己爱车FJ的就是我自己拍的啦!
这个世外的秘境暂时访客不多,所以我们得以将车停在了冰湖外的浅滩上影。
和队友一起以萨普为背景,尽管它躲在了云雾背后。
这样的车行至冰湖的机会,我想以后不多了……
雍仲本教是古象雄文化的传承者。
而此行我们要访问的冈仁波齐转山,与古格王朝访古,其核心正是追寻这个象雄文化而去的。
所以,访问孜珠寺、学习并了解雍仲本教,无疑就是提前预热我们此行的重要认知背景。
作为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以雍仲本教为载体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转神山、拜圣湖、磕长头、撒隆达、挂五彩经幡、堆石供、火供、水供、会供、煨桑、朵玛、酥油花、擦擦、金刚结;还有藏文、天珠、天铁、以及跳锅庄、宣舞、绘画艺术等等也都源自于古老的本教象雄文化。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辛饶弥沃祖师对过去原始苯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
辛饶·米沃祖师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
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传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
孜珠寺与萨普神山,只是我们此行向往的古老文明的序曲。
有幸访问孜珠寺,有幸亲近萨普神山,诚如孜珠寺的住持丁真俄色活佛所说:
“孜珠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除了非常有缘份的人”。
也许,我就是那少数有奇缘的一个凡人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