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拔冗再次补记缅甸之旅的最后一站——瓦城曼德勒。景点众多,而队友们分享的美图目不暇接,除了如流水般回溯画面,更多是存放一份记忆,一份多年后还可以找寻的怀念。
别了,曼德勒!别了,缅甸。
我的Road To Mandalay,一个中南半岛短暂而悠长的佛国之旅。
/01
09
清晨,我们已经是在曼德勒码头醒来。
这里是我们此行终点,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的巴利语名称为“罗陀那崩尼插都”,意为“多宝之城”,系敏东王1857年命名。历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就在曼德勒近郊,也因此旅缅华侨都习惯称它为“瓦城”。
七点半左右,Belmond专程安排了我们走上码头为当地僧侣的布施活动,这是一项古老的宗教仪式般活动。为示虔诚,布施檀越需要脱鞋,站在鞋上再进行布施行为。
道长谈到南传佛教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因此出家僧人通常托钵乞食,持不沾金钱戒。所持之钵,主要是供檀越们布施食物所用。又因为过午不食的原因,所以僧人一般化缘都在清晨时分,半晌即已回归僧院了。如今,在仰光、曼德勒街头,若你在午后看到街头化缘的绝对是假和尚。看官们若访问缅国,可以注意这些细节,不至被骗。
仪式完成,我们乘大巴前往曼德勒皇宫旁边的Skwenandaw(金色宫殿僧院)参观。
这是一座古老的纯柚木雕建筑,精工细琢,典型的缅甸敏东王朝木构风格。
最初这座建筑位于皇宫之中,是敏东王和皇后的寝宫,敏东王最后也在这里驾崩。继任者Thibaw王为避讳,将整座建筑拆迁到皇宫外现址,将其变成一座僧院。
原来整座建筑里外都用金粉涂刷,故人们将称为金色宫殿僧院;可惜在战争期间,寺内和尚离开后,一些人把木雕上的金子刮掉了。现在仅能在外部高处的犄角旮旯处和内部看到残留的金色。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木雕,现在外部木雕用黑漆涂刷。虽然不再金光闪闪,却永远笼罩着神奇之光:
寺外原来种有参天大树遮蔽,在英军攻占曼德勒时没被发现,躲过炮火;在二战中也躲过日军轰炸;特别是19世纪末曼德勒毁灭性的大火灾,烧毁了四周的大树和不远处的阿都玛希寺,这座宫殿寺院却毫发无损,为曼德勒王宫留下唯一的珍贵建筑。
目前,金色宫殿僧院尚可以脱鞋步入二层访问,但缅甸政府正在筹备申遗,如果成功了,今后估计不会再让游客随便进出了。
清晨柔和的阳光下,这座古老的木建筑,散布着谜一样的光辉。
第二站,我们来到曼德勒山麓广场,在这里我们读到了天底下最大的书——曼德勒石经。
1871年,缅甸敏东王邀请缅甸和锡兰高僧约 2400人聚会于曼德勒宫的东厅,共同商讨《毗那耶》等佛教经典各版不同之点,前后费时 5个月。
为使佛经永久保存传至后代,敏东王组织人力花了 5年的时间,把整理后的经文镌刻在 729块碑石上,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高2米的一片白塔林,蔚为奇观,故又称石经院。
石碑因有塔体保护,保存极好,成为研究缅甸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敏东王因此而获“第五次佛教结集之护法者”的尊称。
这片洁白庄严的白塔林,如今除了成为修行者们的圣地,也成为了曼德勒男女们拍摄婚纱的爱情圣地。
与石经院融为一体的,旁边毗邻的著名的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goda),意为“王室的功德”,也系敏东王于1857年仿照蒲甘瑞喜宫塔建造。
南传佛教另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只拜释伽牟尼佛像,因此固都陶佛塔也是以单体塔主体,围绕着四面佛为特征。
日光渐炽,金色的宝塔灿烂夺目,一队修行诵经队伍正在举行着重要的礼佛仪式。
我们绕塔顶礼,愈加感受到这浓浓的修行氛围。
临近中午,大巴把我们载到了“Road to Mandalay”号停留的另一个港口Sky Station。那里,是返船午餐后下午参观的重头戏——实皆古城。
实皆古城,位于曼德勒西南部21公里,伊洛瓦底江西岸,与因瓦古城隔江相望。建于14世纪的实皆城,在1760至1764年曾是掸族王国的首都。
城郊的Sggaing Hill(实皆山)一带有超过600座寺庙,超过6000名僧侣和尼姑在此修行。我们来到实皆山顶的松乌蓬那信宝塔(Soon U Ponya Shin Pagoda)山顶参观膜拜。放眼望去,阳光洒在伊诺瓦底江上,波光粼粼;山路陡峭,从林繁茂,佛塔在其中星罗其布,金碧辉煌,耀眼夺目。
除了这壮丽的美景,最美的依然是穿梭在大大小小佛塔寺庙间塑造他们的缅甸人。他们素朴的生活中,你可以看到南传佛教信仰带给他们最安宁祥和的一面。
佛教,在当地还担当起了非常重要的公益办学作用。因此,你可以随处可见那些身着粉色袈裟的孩子们。他们并不是小沙弥,有很多都是穷人家的孩子,甚至是地震与海啸中父母亡故的遗孤。
匆匆穿梭在这千年佛国,随处感受到它尽管是如此的贫穷,却又是如此的简单、富足。
去过曼谷,去过吴哥窟,也去过不丹,还有刚刚离开的仰光……我想,再没有比一座城市——曼德勒,更像我理想中那灵性十足的佛光之城,佛性之城。
实皆山下来,是我们此行完美的结点——乌本桥(U Bein Bridge)。
这座建于1851年世界上最长的柚木长桥, 同样位于曼德勒市郊Amarapura(阿马拉布拉)古城境内,横跨东塔曼湖(Taungthaman)。长1200米、高5米、宽约2米,桥柱与桥柱之间相距3米远,桥柱足有1000多根。整座桥相接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斗榫。
乌本桥一带本是低洼之地,雨季湖水上涨,湖滨成为泽国。为解决当地交通困难,贡榜王朝敏东王修建了这座木桥。为了使桥梁经年耐用,便选用了珍贵的柚木来建设。
曾有好事者用2014年广东市价缅甸柚木报价测算,这些柚木组成的乌本桥市值高达上亿人民币。正在所谓,柚木有价,而沧桑历史无价。
在历经160多年风雨之后,乌木桥依然在使用之中,依然不朽,亦变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落日景点。
乌本桥,还诉说着一段漂亮传说:相传,天上的仙女在乌本桥头,巧遇曼德勒王子,两人一见钟情。所以,乌本桥变成了他们幽会地……
缅甸年轻的恋人,总是不远数百里,携手漫步桥上,山盟海誓,和睦互敬,期望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相传,情侣们一同牵手走过乌本桥,日子会长长久久,永远不别离。
当我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光,留连乌本桥下,荡舟在东塔曼湖上时,我端起Belmond精心准备的香槟,向着眼前的这一切,默默地念叨致敬、默默地顶礼感恩。
别了,曼德勒!别了,缅甸。
我的Road To Mandalay,一个中南半岛短暂而悠长的佛国之旅。
2018年1月12日于上海宝华万豪酒店补记
同样鸣谢大量图片源于同行队友摄影家黄国伟、黄文伟先生及其他队友,这里不一一标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