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那些孤独的读书人(不过是旧文一篇)

旧文重推

翻看一些旧有的日记,藏在网间很隐蔽的地方。这一篇,是那个很糟糕的人生低谷阶段,5.12大地震之前,事业搁浅、自我主动失业、沉醉阅读、对未来迷惘!

随后,大地震捡了一条命,觉得老天或者留自己一条命,或是有用的吧?!

随后,遇见了美乐家!这一路走来,近八年的时间,改变了自己,改变了数以万计乃至数十万计的家庭的生活方式或命运!

蓦然回首,狂欢如昔,孤独依旧!

%title插图%num

1
孤独的草根读书人

这世间象我这样一类读书人是最为孤独的。他们没有学历,没有科班,没有师承,当然就非出身名门。

用时下时髦一点的话说,叫绝对的草根。

也因此,所有的一切靠自己敲敲打打、跌跌撞撞地摸索,看着谁的书、学问亲近,觉得比较有理,便自认了是书作者的著录弟子。若这书的作者如果已经百年千年作古,倒也无可非议了。那些健在的书作者们,又何曾知道自己居然有了这样不肖的弟子。有时间,阴差阳错,碰到作者本人了,这般读书人往往又生性或愐腆,或孤傲,竟并不愿意当众去作一个“粉丝”,只是在心底里,暗暗地观察揣摸自己这个素未谋面的老师,是否真的值得自己心底里的钦佩。

说孤独,往往是因为心底里有一种自傲的自卑。

自卑,是料想人家出个书什么的,主张意见,才思敏达、旁征博引,能让自己五体投地。这当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见到本人时,往往觉得自己这般草根的身份,岂是让人能看得起的。

自傲,往往又是因为这般作者人物,必是随丛粉丝一大堆的。如自己轻薄追随,只怕又成了随大流的庸俗之徒。又岂不更被那心底的师长所看轻?

自卑与自傲的结果,便注定了自己依然是个孤独地读书人了。或者,这就是真正的中国读书人皆有的一种独立人格使然吧。其实心底里,又何尝不想着,给自己找个师随承,得到悉心的点拔,于垂聆间突飞猛进自己的德学功底。

世间就是这样,实在没有师承,又无法找到合适的师承时,如我这般类型的人便开始了注定的自学自修之路。从自学开始,从自修结束。兼听诸子,驳杂百家,往往还能自成一格。功底天赋浅者,也算得个杂家,引左右之俗世亲邻引为才子;至于功底深者,又或者能深入一隅,得其中三昧,而贯彻通达,此类人者,往往又为友人邻者,喻为怪人,便是如此了。

其实,心底的孤独与叹扼,又几人可知。是以,也就自己继续孤独下去了。

%title插图%num

2
孤独的出路与自立

二十一世纪的伟大之处,在于互联网的发达,倒是给我辈草根一些机会。

在纸媒时代盛行的日子里,一个草根读书人的言论与笔触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具有强大过滤功能的或官方或商业的传媒出版机构的编撰人员。而互联网的自媒体属性,彻底的给了我们自立与解放的机会。

键盘敲动间,论坛、博客里,往往率性直言,癫言狂语,间或引来同好,背景相似者,于网上惺惺相惜。若得幸虚拟之间,孤独的群体大了,便开始了有了影响力。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阿桑也走了!人生无常,写这篇小文的时候,她还在……),是互联网时代已经滥掉了的俗语,却也无比真实的再现了这一批孤独的读书的人,是如何因为互联网的狂欢与孤单,而慢慢的成长起来。

也因此,我们投入了空前的写作与胡诌的热情,以解脱孤独,寻求自立。

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是真正的民粹与草根的成功与自立的时代。

在浩瀚的互联网里,我们依然孤独着,但正因为孤独者的众多,我们显得不那么孤单。

心灵的孤独,是永恒的。而自立,是解决孤独永恒的出路。

那些孤独的读书人,愿我们在彼此遥远的一角,因着彼此的自立,也要相互珍惜彼此感受到的--遥远的孤独。

(2008-05-07 19:26:16发于豆瓣日记)

%title插图%num

2016,环球旅行16国!约吗?⬇️

发表评论